除了一幕戲,這部電影彷彿就說通了。
從原版小說1991年出版開始,圍繞American Psycho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當這部曾被論為unfilmable的作品於2000年被最終搬上銀幕之後,有關它的爭論仍未停息。除了有關作品主旨與 表現手法的種種議論之外,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讀者和觀眾,那就是作品中表現的種種兇殺案究竟是主人公Patrick Bateman真實犯下的,還是幻想出來的?
單單就影片作為討論對象,這部影片始終沒有給出一個明確而清晰的答案。真實派主張Bateman的確犯下了數宗殺人案,包括謀殺Paul Allen。作品實質上除了對於Bateman的變態性格與行為進行直接且細節化的呈現之外,同時也諷刺了在當今物質奢靡條件下人與人之間世俗而疏遠的關 系。片中人物經常互相叫錯姓名,甚至在結尾處當Bateman向其律師坦白犯罪經歷時也被律師誤認為是Davis。按此推理,律師聲稱其在倫敦與Paul Allen共進午餐也極有可能是又一次「誤認」事件的上演:在浮誇年代,姓名與人之間的聯繫似乎早已脫離,人際關係也慢慢地趨向於表面化與程式化。 Bateman身為投行金領一族,坦供罪行卻無人相信,這不能不說是對於現實的一次黑色幽默式的嘲諷。
然而似乎虛幻派一邊的理由更多:Bateman所有的犯罪均是在其與被害人之間封閉進行的,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這些案件的真實性,更何況 Bateman曾多次暗示或坦誠他犯下命案但無人採信(即使最後一場的警方追逐,除了最終被殺害的警察與門衛等人之外也並無其他旁觀者);另外更為直接的 一個理由是,其犯罪的證據會神秘消失(如被害人所遺留的血跡等等,一般人無法完全清除得不留痕跡可Bateman似乎做到了,否則許多案件不會以失蹤罪來 進行調查)。
虛幻派佔了上風,但除了影片中的一幕戲,劇情的確也說通了。正是這一場戲的存在,讓兇殺在真實與虛幻間游離不定,不曾確鑿。
臨近結尾時Bateman去Paul Allen原先的住所,卻發現已被裝飾一新,且原先存放著的遺體殘骸也神秘失蹤了。一位老婦人(似乎可以理解為Paul的家人)的反應讓人心存疑惑:她發 現Bateman之後神秘而略顯心慌地讓他趕快離去,不要給他們帶來麻煩。原先而普遍的理解是兇殺的確是虛幻的,Paul Allen確實失蹤了或去倫敦了,裝飾一新的住所與消失的殘骸正好說明兇案的一切都是存留在Bateman想像中的。但那位老婦人的奇怪舉動卻一直無法說 通。
或許這一切應該是這樣理解的:Paul的確被Bateman殺害了,其他兇殺案也的確發生過。以為Paul失蹤了的他的家人在最後整理他的房 間時看到了如此多的屍體殘骸,第一反應就是Paul是一個連環殺手,他在犯下多宗命案之後將屍體藏匿於自己房間內(這也就是影片中為什麼特別交代了 Bateman將Paul的屍體轉移到了別處),然後自己以「失蹤」的方法想逃脫法律的制裁。作為家人,他們不想把設想中的Paul的所作所為告知警方易 惹上麻煩,讓他們的Paul成為嫌疑犯,於是就秘密將公寓裝飾一新並對外一致保密。Bateman來訪時一下子就跑去看存放屍體的房間,老婦人顯然以為 Bateman可能知道Paul謀殺的事實,便以警告與勸導的口吻讓其離開並只當沒來過。
這就是個人的理解:電影中這一幕戲的意圖似乎就是為了說明兇殺案的確存在過。虛幻派似乎把前因後果都說通了,唯獨除去這一場戲。但真實派存在的漏洞也很多。整場電影最終在一種不確定的結尾中落下帷幕。
DVD彩蛋中有兩位編劇的一段爭論:他們一個認為案件真實存在,一個認為兇殺是構想出來的。最終在影片中我們也就看到了他們互相爭論不下而妥 協的產物:兩種說法均有道理,卻又都說不通。影片最後一個鏡頭Bateman背後的那扇門上寫著這樣一句告示:"THIS IS NOT AN EXIT",這也是原小說的最後一句話。它似乎隱晦地告訴我們:單純地討論兇殺是真是假的問題,根本就沒有出路,因為連作者與編劇本人也不曾知道答案。
其實,這部影片的主旨也絕非討論兇殺案的真實性。這種混沌或許幫助我們能更好地將注意力放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上去。
Christina Bale的表演真真好。再沒有比這更有魅力的變態殺人狂了。他的主人公叫Patrick Bateman,哈佛大學畢業,進而深造於哈佛大學商學院,現27歲,是Wall Street上某投行Pierce & Pierce的Vice President。。。他每天給自己做面膜,健身,用冰袋敷臉使皮膚有彈性,用名目繁多的洗浴用品。出入高級酒店及夜總會。。。。我就一直感覺 Bateman這個姓氏帶有高貴的氣息。
有高貴氣息的變態人士當然要不停的殺人才有看頭。於是這個片子。。。說噁心也是很噁心呢。高級公寓裡血淋淋的女孩屍體成排,冰箱裡人頭和甜品共存。殺人的器具有刀槍,更有電鋸和斧子。看片花的時候我嚇得叫出來。據他和律師的電話他殺了20-40個人。
然而說好玩也是很好玩的。Bateman殺人是出於不可滿足的慾望,以及他無法擺脫的絕望和傷痛。他的絕望和傷痛來源於訂不到某高級餐廳位子 的尷尬,或者看到同僚印製比他精美的名片時的嫉妒。某同事show給他看自己新印製的名片,他看到之後很受刺激,嫉妒的毒蛇嚙咬著他的心。他試圖在洗手間 裡掐死那傢伙,結果那傢伙柔情萬種的轉過身來親吻他的手,傾訴衷腸說我注意你好久了。我注意到了你看我的眼神,你火辣的身材。。。自從06年在 Arizona的酒會上,那一天你繫著一條酒紅色的阿瑪尼領帶。。。Bateman奪門而逃。真囧。而事實上Batemen和此仁兄的女友已經偷情很久 了。很好玩兒的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這片子的一個特點。Bateman出於嫉妒殺了同僚Paul Allen,然後去Paul家裡收拾Paul的行裝,偽裝成Paul去倫敦出差。他發現Paul的公寓地段比他的更好,顯然更貴。於是大受刺激。後來他把 Paul的公寓作為他肢解女孩的據點,一次某位金髮call girl說你這個公寓比你另一個還要好,他便很怒。他後來用電鋸殺了她。順便講,演這女孩的演員是Adaptation裡的小提琴家,也是The Savages裡哥哥的波蘭女朋友。
敘事手法中規中矩。情節套路類似於:大帥哥 = (白天優雅紳士;夜晚殺人狂魔) x N (N > 10)。好在殺人的手段和動機都不單一。有時候根本沒有動機。而且隨著劇情深入他單位時間內殺人數量直線上升。
只看Christian Bale便很有戲,他每次殺人之前都放流行音樂,對唱片和單曲如數家珍。他殺人之前跑到浴室穿上雨衣拿起斧頭踩著Moonwalk來到起居室伴著音樂扭動 著跳舞仔細的繫好雨衣扣子然後 —— 用斧頭劈開那傢伙的腦袋。啊呀好恐怖喲。他的言行舉止充滿優雅,他的微笑令人無法抗拒。一個模特和他夜晚從club裡出來,在馬路邊說:There's something sweet about you...他溫柔俊朗的笑。兩人乘出租車回家,然後呢,不出意外,他把她殺了。
這片子有趣就有趣在結尾,不然就落入了和其他殺人狂故事一樣的俗套。有了那樣的結尾,你開始懷疑他到底有沒有殺過那些人,你開始懷疑那個社會 裡的每一個人,你甚至開始同情Patrick Bateman。然後我有點理解片名(也是小說的名字)"American Psycho"裡的意思。American一詞的重要性頓時凸現出來 ,甚至超過了"Psycho"。雖然「Psycho」很吸引眼球。
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殺人故事 ,它涵蓋了導演(確切的說是原著小說作者Bret Easton Ellis)對於80年美國社會裡精英生活的態度。說來這態度無非是對道德淪喪的拜金世界的否定和批判,然而作者別出心裁,非要從這麼個極端切入點講他的 故事。這一手兒讓我想起Kevin Spacey在七宗罪裡說的話:Wanting people to listen, you cannot tap them on the shoulder anymore. You have to hit them with a sledgehammer, then you'll immediately see you've got their straight attention.
大概是人們被錘子砸過了頭,此書1991年出版時引發了些爭議。不過又據說90年代末的時候大家逐漸接受了作者傳達的觀點,於是這片子終於得 以開機拍攝。有些Trivia有點意思,比如,Edward Norton把這角色據了;Leonardo DiCaprio一度表示了對此角色的興趣然最後終於未參演;Christian Bale在殺Paul Allen之前站在音響邊扭的那麼幾下是improvise的;拍他洗淋浴的那場戲時,全片場的女人們都聚攏過來看。
嗯。總之很強大。很變態的強大。 看The Dark Knight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想這個演了美國殺人狂的傢伙怎麼會被看中來演蝙蝠俠呢。順帶講,Christian Bale是英國人,確切的說,是威爾士人。美國演員身上少有這個規模的氣質。
开篇尚好,Patrick Bateman,Wall Street-Pierce & Pierce-Vice President,看着很有钱,有着漂亮的未婚妻。
喂喂,你的生活多么快乐……Patrick你每天还锻炼得这么多,如此爱惜自己……你以后一定能活很久。
喔,我刚发现这群年轻有为的成功人士每天不是忙着开会股票赚钱,而是认真讨论西装领带,谁订到了高级餐馆的位子,谁的名片更漂亮……
公司交给你们真的可以吗= =
……不过谁知道呢?
然后剧情让我也跟着开始失控……忍不住快进想跳过一些剧情,但是不行(遮脸)
于是我想,总有一些关键部分让我可以说点什么。
1.Dorsia
我先记住的,居然是这个老是订不到位子的酒店名字。
Patrick第一次打电话,语气有点儿紧张,然后被嘲笑。
为的是那个嗑药的秘密女友,未婚妻的女友。
最终她嗑药嗑得迷迷糊糊,镜头给了个特写——另一家酒店的菜单,而她竟然没注意。
第二次打电话,语气平静而保持着镇定,对方平静地重复了两遍“位子已经订完了”。
为的是女秘书Jean,Jean一再说“没关系,主要看你想去哪里”,我猜哪里她都会高兴?
最终带她去了Paul Allen的房子,而几件不同的巧合叠加,Jean没有死。
我不知道我想说什么,但我觉得Patrick和Jean在公寓里那段紧张的杀人未遂,算是全片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高潮段。
我就是觉得它很重要,最后他在崩溃之中打电话给Jean,我想Jean是只听声音就能辨认出Patrick的情况。
或许Jean算是全片中最了解这个人的存在。
2.金发
Patrick坚持要金发,未婚妻是金发,秘密女友是金发,模特儿是金发,J女也要求金发,秘书也是金发,除了那个红发姑娘外全是金发美人。
似乎通俗认为金发姑娘最性感,貌似是这样。
另一个层面的舆论导向。
3.名片
漂亮,品味,这就是名片的意义。
其实我觉得那更加强了讽刺,因为数个叫错名字认错人的状况,更加显出名片的毫无价值。
因此而互相妒忌的众人,暗地里的酸味一英里外都闻得到。
我觉得那很有趣的一幕是Patrick想掐死那家伙时,那男人却说我注意你很久了……
喔,老天,我都听得到Patrick心里纠结的苦笑。
4.手套
总是有手套,很多个手套的特写,不少杀人场景也戴上手套。
手套是另一层面具。
包括他那身昂贵的大衣。
我也注意到他对于某些细节的坚持,比如杯垫,比如自我保养,比如抽烟。
而这显然说明他总是这样紧绷着。
5.女人们
Patrick说他是艺术家,用金钱就可以买到女人的身体,Christin的犹豫几乎注定了她将被杀,镜头给了她的脸很多特写。
我想她有注意到Patrick的异常,但她最后没有拒绝金钱的诱惑。
6.语言
开始一直在说自由,和平,以及那些道德的Patrick,我注意到他只吸引了别人的一小段时间注意,而众人的回答?敷衍与漫不经心。
与人交谈也是如此。
Patrick向洗衣店解释洗掉血迹的床单——无法沟通。
向未婚妻说要分手,未婚妻哭完就继续坐在那里。
向律师说真相,被误认为另一个,而Paul Allen又被误认……
我想只有Jean认真听他说话。
还有探长,虽然认真为了案件调查,但当他掏出Patrick杀人时放的那张CD时,我想要么他承认自己杀人(虽然这样就没戏了),要么他发现探长也和自己有一样的音乐品味而暗自高兴(这样后面也没戏了)
他选择的是最正常的回答,表明自己从不听流行音乐(案件继续迷糊……)
7.音乐
音乐要流行起来总是有理由的,说中了人们的内心——我想是这样。
Patrick杀人前总是长篇大论地谈论他喜爱的音乐,以及音乐有多么地美好,刚开始看时我忍不住想跳过去,但后来我发现这正是他自己,他喜爱的,想与人分享的东西。
无奈的是,真的没人听他说话。
8.漠然
乞丐死了,没人在意。
Christin跑遍整幢楼无人应答。
Patrick拖着Paul Allen的尸体袋,一路血迹无人在意。
被人撞见也没被在意。
模特儿对他说You are Sweet,不知是否真心。
被认错的Patrick。
杀了如此多的人,依然没被发现。
被粉刷一新的Paul Allen的屋子,近乎惊悚的白色,房东说你别惹麻烦——这足以让人想上半天。
9.Jean
Patrick说她的衣服应该怎样变化,她就会换掉。
笑容甜美,眼神真诚。
给了她很多特写,导演很有企图XD
毫无戒心地来到公寓,看起来非常高兴,无论是不是在Dorsia。
吃冰淇淋也很高兴,Patrick拿起胶带又放回去,拿起电钻又放下,电话铃既是救命也是意外。
但他还是放下了,无论什么原因。
他们的对话可以说相当真诚:
J:你想要我离开吗?
P:是的……我想我会控制不住自己。
J:我知道,总是这样……我总是和得不到的男人纠缠不清……我的意思是,你想要我离开?
P:我想你如果留下来,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我想我会伤害你的,你不想受到伤害,是吗?
J:不,我想不,我不想被揍得鼻青脸肿的。
是否有点暧昧,以及杀人的心情,我想这些是一语双关甚至三关。
10.Nothing
最后一幕,Patrick背后的门上是THIS IS NOT AN EXIT,据说是原著小说的最后一句。
做出一副无辜样子,可是骨子里毫无所谓。
作恶者的不安无需担心。
我想Patrick的痛苦长久而无解,而Jean读到了那些绘画,她为此哭泣。
看完觉得这个社会没什么奇怪的地方,我想才是真正的毛骨悚然。
或许不清楚他是否杀人,但这一切根本无解。
我想Patrick无法挖掘自己更深,而他将自己的痛苦加诸于别人身上,并不希望任何人逃离。
我也不希望任何人逃离。
被承诺努力加班就有奖金,而时常不被兑现。
被承诺我会爱你,然而连爱自己都做不到。
驴子吃不到近在眼前的胡萝卜。
我想我目光短浅,我看不到更遥远的未来,我看不到三十年后我会是什么样子,或许呆在某个小屋子里领着救济金,或许大发横财。
世界现实得很正常。
我想这儿没有人,没人真正关心——思考,诉说,即使说出真话。
其实是没有人的。
没人会在听。
我想真的没人关心你是否拥有灵魂,没人真正在意你喜欢什么,也没人真正在意你是靠听音乐还是杀人探索自己的本质。
面目模糊的存在,而这才是最正常的地方。
So There Is Nothing.
安静地看着Christian Bale带着慢慢褪去的汗水,坐在咖啡馆里,旁边是三个男人看着电视抱怨。
一个人说我不饿但我想在什么地方定个位子。
他什么也没在听。
Nothing.
Patrick Bateman,这个从外面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上等人,就是他,不,是我们大部分人所追寻的MODEL。Patrick,年轻英俊,不仅如此,他是Wall st的金融精英,他住在Mahattan的高档住宅,他象女人一样珍惜自己的脸面跟身体,他定期锻炼,定期做SPA,甚至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做10分钟的 FACIAL,他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有个CONRNELL毕业的未婚妻,一切看起来完美的让人嫉妒。他拥有的一切,不外乎是年轻的人们所追求的物质和价值 的目标。而当这物质和价值的目标都几乎完美的实现在了27岁的年轻人身上,他的内心却开始了奇特的变化。
他们,一群金融精英或者公子哥们,在一起认真的攀比的是谁可以在DOSIA定的了位置,谁的名片更加的精致。这些莫名的举动,在平常的普通人 眼里,简直都是怪癖。当然,Patrick也关心国家大事,他铮铮有词的在聚会里谈到,要消除战争,争取和平,要关心饥荒和贫民,要减少年轻一代的物质欲 望。 可是转身而去的黑夜里,他用金钱诱惑无家可归的人们,然后趁着他们对金钱的渴望,愤恨的将他们杀死。他利用自己的身份跟地位用一种变态的手法去讽刺这个社 会的价值目标。他知道众人仰慕或者说容易被钱,物质和权利所引诱,他在那些需要扬起头来看他的人面前,知道如何引诱到他们。面对妓女christin,他 一而再再而三的用金钱在路边诱惑她上车,christin起初的犹豫就几乎暗示了被杀的命运。如果说他心里变态是因为不能容忍贫穷,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他对 自我价值的否定或者是对社会价值观的嘲弄。
他杀人迅速而犀利,甚至还有点艺术的味道。每次的血腥的杀人,他都用激烈的类似摇滚来做背景。他阐述到每张专辑的背景和内容。那种若似自言自 语的叙述,看似博学高尚的人,却做着人人都鄙视的事情。我愿意认为Patrick有过想控制的意思,他放弃杀害自己的秘书。然而事态越来越缺乏控制。他开 始杀害越来越多的无辜的人,模特,老人,看门人,甚至是一直路边的小猫。失控的高潮终于结束在他逃回P&P投资公司的办公室里。他的脸上是泪水, 是汗水,扭曲着面孔,用哭腔或者是WHATEVER,打电话给他的律师。他是求解,还是赎罪。无从而知。令人惊诧的是,这一系列的凶杀,本该很容易的得到 破案,却迟迟没有。甚至被他坦白过後的律师,都一再的否认。片中还有不少非常模糊和不确定的情节。仿佛这一系列的凶杀都是他的幻想。好吧,如果这只是幻 想,那么只有Patrick是精神分裂,但是,如果这都是事实,那么所有人甚至这个社会对Patrick的举动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的精神分裂。
这部片子惊悚或者暴力的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告诉了一个状态,而这个状态很有可能就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事实。
故事跟导演上看,不错的作品。最为突出的是Christian Bale的演出。他丰富生动的脸部表情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Patrick失控的心理。